2025年7月18日至20日,以“GNSS/PNT—新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2025 CPGNSS论坛”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7月19日下午,依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组织的“未来高精度GNSS”专题论坛成功举办。PRIDE课题组耿江辉教授主持了本次专题会议。
专家齐聚共探前沿,报告精彩纷呈
耿江辉教授首先系统回顾了高精度GNSS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度解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与挑战,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若干前沿性研讨议题,引发与会专家对GNSS发展方向的开放性思考。会上,九位行业专家围绕高精度GNSS不同方向作主题报告,内容涵盖可信定位、重力位测定、变形监测、信号处理、地学应用、机器学习应用、低轨卫星钟差、星间定向导航及大众GNSS创新应用等多元领域,全面展现领域前沿动态。
同济大学李博峰教授作《GNSS/多传感器融合可信定位关键技术》报告,系统阐述GNSS与多传感器融合可信定位的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重点探讨了可信定位概念界定、混合整数模型构建、异构数据融合策略及非模型化误差补偿机制等提升定位可信度的核心技术。
武汉大学申文斌教授作《时频信号测定重力位发展方向》报告,系统梳理时频信号测定重力位/海拔高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光纤与光钟等新型测量手段在区域性高程基准统一、星地双向光频重力位测量全球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潜力,为解决大地测量领域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中南大学戴吾蛟教授作《GNSS变形监测适用性与完好性评估》报告,针对复杂环境下GNSS变形监测关键问题,提出了GNSS观测环境复杂度评估方法,并精化粗差识别与随机模型,为提升GNSS变形监测适用性与结果可信度判断提供了理论支撑。
清华大学姚铮教授作《新一代GNSS信号高精度处理》报告,从卫星信号生成与处理视角重新定义GNSS观测值,重点介绍了宽带复用信号双辅助多分量跟踪技术、副载波调制信号处理及多径抑制等关键技术,并展望其在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克亮副研究员作《断裂精细地壳形变的高密度GNSS台阵观测实践与思考》报告,分享了大理密集GNSS台阵在漾濞地震中的震间、同震及震后形变监测成果,深入讨论了震前多时间尺度慢滑移过程,展望高分辨率GNSS观测网在断层浅层蠕滑监测识别等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法国国际时间局郭将助理研究员线上作《GNSS中的机器学习:提升高精度定位的模糊度解算性能》报告,分享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精密单点定位整数模糊度检验方法,量化分析了融合多判别指标的贡献度与相关性,并展示了该方法在模糊度检验和预测PPP-AR收敛时间中的优越性能。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王侃研究员作《低轨卫星钟差确定相关挑战性问题研究》报告,强调了钟差估计与预报在低轨卫星产品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系统分析了低轨卫星钟差预报精度提升、实时解算模型优化等技术挑战,并探讨了低轨实时轨道、钟差和系统差对低轨增强PPP的现实影响。
同济大学乔晶助理教授作《打破星座旋转壁垒:星间定向观测对北斗三号自主导航的贡献》报告,揭示了累积轨道误差等因素导致的卫星星座相对惯性参考框架旋转问题,介绍了基于激光链路与定向星座的北斗卫星自主导航方法研究成果及未来规划。
武汉大学王牌研究员作《利用众包智能手机GNSS估计城市建筑高度》报告,展示了利用智能手机GNSS数据创新性地反演城市建筑物高度的最新成果,拓宽了GNSS信号创新应用场景,为城市3D低成本、高时效建模提供了新思路。
耿江辉教授最后谈到未来高精度GNSS从横向可以朝着与信号处理相融合、与先进装备相结合、与环境感知相交叉的方向发展,从纵向可以朝着GNSS机器学习、可信评估体系、低轨星座增强、地学独特需求等课题深入挖掘。
学术交流成果丰硕 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本次专题论坛汇聚GNSS定位导航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精度GNSS发展前沿展开深度研讨,通过新概念阐释、新方法展示、新数据挖掘及新应用探索等多维度呈现前沿研究成果,重点聚焦未来高精度GNSS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为领域发展方向与战略机遇的把握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在本次论坛中,PRIDE课题组张亚豪、付丙臣两位同学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的论文,经评审荣获优秀论文奖,展现了青年学者在该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学术潜力。
版权所有: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pride课题组 当前访问量:177477 技术支持:武汉楚玖科技有限公司